学习强国
2019-10-10 1175

 

学习强国——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科技革命为维度的审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背景、思想内涵和实践路径的研究不断深化。本文旨在研究学界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未给予足够关注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客观“动因”之一——当代科技革命,以期更深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其二,由此推导出中国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上的新思路——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并贡献中国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历史前提:世界格局和时代主题的演变

20世纪70年代后时代主题逐渐由战争和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这是进入21世纪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以形成的历史前提,而时代主题演化的动因之一则是二战后爆发的科技革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广义上说,当代科技革命是指20世纪初科学革命发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技术革命兴起并延续至今的一系列新科学和新技术创新的总称;从狭义上说,当代科技革命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凸显

科技革命在迅速推动经济复苏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使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凸显。

其一,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各个要素中,实现了劳动对象人工合成化、劳动工具自动化、人的劳动智能化以及经营管理信息化,使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使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

其二,科技改变了人们的交往形式和社会关系。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先进交往手段以尖锐的形式提出了改变各种社会关系的任务,并为实现这种改变创造了现实条件。

其三,科技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通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传播,科技越来越具有认知价值、预见价值、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增强了人们的认知能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新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

二战后,新科技革命所凸显的社会功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

其一,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资本集中程度提高,股份制的垄断大公司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企业的典型形式,造成了资本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化,从而形成了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化与资本所有权社会化并存的趋势。

其二,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蓝领”工人越来越少,“灰领”“白领”和“金领”工人越来越多,工人阶级的阶级结构和生活状况有了普遍改善。

其三,生产专业化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大幅度提高使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垄断超越了国界,跨国公司得以迅速发展,加上社会主义阵营给予的巨大竞争压力,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从而形成了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与国家调控并存的趋势。

新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演变的重大影响

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直接刺激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并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这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以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技革命引起了国际化分工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撬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杠杆;科技革命催化了两大阵营乃至两极对抗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东西和南北两大格局逐步形成。

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关系和政治格局变动的重要动因,使一股和平与发展的潮流悄悄涌来。正是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维护和平与寻求发展成为当代世界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并存在着解决的可能性。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提供了根本性的历史前提。

当代科技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在各行业中的应用,科技创新既给各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我们认真应对的新挑战。

当代科技创新对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塑以及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的影响,是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现实背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前提下,当代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必要性;当代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可能性。

(一)必要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因不合理使用科学技术而带来各领域冲突的必要应对。科技发展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也因此成为一把双刃剑。

当代科技创新及其应用使“数字鸿沟”对世界“发展鸿沟”和“安全鸿沟”影响巨大;当代科技创新及其应用对因军备竞赛而造成的世界不安全的影响不可忽视;当代科技创新及其应用使环境安全成为跨国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等,由于当代科技创新瞬息万变,人们在应对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挑战时显得捉襟见肘。

面对动荡不定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哪个社会群体能够独自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一方面,所有国家和社会群体都需要高度关注科技研究方向的设定以及创新成果的应用中所隐含的社会风险,从而对科技活动的研究方向、规模和应用加以调控;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我们应该在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制约中引入更高层次的观念和治理架构,也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不合理使用科学技术而带来各领域的冲突广泛化的必要应对,因为其对各国提出了应对世界性挑战所应有的责任担当。

(二)可能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因科技创新而带来全球命运相互依存最大化的客观反映。

当代科技创新不断开辟新的产业领域,加快了资本、人才、商品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信息化发展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全球命运休戚相关,在客观上开始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当代科技创新使因战争技术条件变化而可能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乃至两次世界大战的总和,反过来也成为遏制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代科技创新使知识经济成为可能,为世界经济发展包括后发国家的“弯道超车”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科技创新所推动的经济发展将使各国利益的相关性急剧增大,使人们有可能更自觉地维护全球的共同利益。

当代科技创新为解决直接关系人类命运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加快科技创新能够使人们更准确地预测生态问题可能产生的灾难,并为防灾和救灾提供科学、理性的思路和强大的物质手段。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对当代科技创新带来的全球命运相互依存最大化的客观反映,为各国之间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共赢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路: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当代科技发展的世界性特征愈发显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开放与垄断交织的态势。这一背景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应对人类共同挑战

面对全球性危机,主要大国都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科学研究甚至超出了研究活动本身,成为主导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成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必须以科技创新发展为引领,从根本上扭转某些关键的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的局面以及我国产业结构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低中端的状况,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权,必须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与此同时,中国要深化和扩大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和区域间的合作交流,以共享创新资源、分担风险、少走弯路。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有效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政府间的科技战略合作,以及半官方和民间的科技合作,促进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学术组织、政府和企业、科学家个人之间的交流。

提供中国智慧,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一方面科技在社会应用中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另一方面科技又似乎“凌驾”于社会之上。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冲突问题,甚至形成了反“科学主义”的社会思潮。

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以人为本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其在科技创新领域体现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社会主义制度使科学技术摆脱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桎梏,为使科技创新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造福提供了前提。

中国科学技术在短时期内获得蓬勃发展,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科学技术发展与为人民谋幸福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实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中国在强调科技创新时一直倡导科学工作价值的责任担当,即科学工作应当同时承担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确立使科技成果在最大限度上惠及全体人民乃至造福人类的价值理念,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紧密结合、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同时,应当从社会、法律、道德和哲学的角度给予科学技术活动以人文关怀,在各方面都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