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乡党篇 2
2020-07-29 926

 

论语 乡党篇 2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评析】

礼的应用,本质在于尊重。所有的礼节目的都是为了让对方感受到我方对他的尊重,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方便进一步的交流。天道有前后,有长幼,有尊卑,尊老爱幼,入乡随俗,都是礼的应用之法。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评析】

以上6章中,记载了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他时时处处以正人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一投足、一举手都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评析】

不论是谁帮了你,一定要发自内心的感谢,只有发自内心,别人才能正真的感受到你的谢意,从而乐于帮助你。为人要心胸坦荡,该说的一定要说出来,不要任何事情都埋藏在心中,心就只有那么大,放多了要撑不住的。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评析】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评析】

古时候君主吃饭前,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孔子对国君十分尊重。他在与国君吃饭时,都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礼的遵从。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评析】

孔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国君来探视他,他无法起身穿朝服,这似乎对国君不尊重,有违于礼,于是他就把朝服盖在身上。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会失礼于国君。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评析】

本章讲君命臣,臣受命之礼。

入太庙,每事问。

【评析】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询问人。所以,有人就怀疑他是否真的懂礼。其实,孔子这种”每事问”的行为体现了他谦逊好学的态度,同时也说明他不以问人为耻,这正是“礼”的表现。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评析】

孔老夫子虽为圣人,但也有朋友。如果不通过本章,我们很难想象孔子是如何对待朋友的。朋友,作为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部分,《论语》中提到“朋”仅1次,提到“友”6次,提到“朋友”有7次。提到“朋友"章句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日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朋友切切偲偲 ,兄弟怡怡。”从对朋友的要求,三次提到“信”, 并没有具体所指是谁。《子路篇》 谈到的“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章是这样说的:子路问到:怎么样才可以叫作士了呢?孔子说:切磋勉励,和悦相处,可以说是土了。朋友之间要互相切磋勉励,兄弟之间要亲切和气。同样,谈到朋友的另一章,还是与子路有关,就是”与朋友共”, 和朋友一起分享。无疑,在整部《论语》中所表现的能代表朋友形象的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子路。实际上,一直跟随着孔子时间最久,最关心孔子,像朋友一样对待孔子的,只有子路。谈到义气,谈到朋友,子路是很值得研究的人。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评析】

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祭肉关系到“孝”的问题。用肉祭祀祖先之后,这块肉就不仅仅是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一个载体。

寝不尸,居不客。

【评析】

现代科学证明,侧身曲卧有利于人体健康,孔子睡姿的科学合理是可贵的。当然,是否仰卧,个人习惯,各人自便,不必规定。但平日休闲在家,不像作客迎宾那样严肃拘谨,表现舒缓平和、恬静文雅,善于放松自己,也是完全必要的。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

【评析】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大宗伯之职:“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凶礼是与灾难有关的礼节:荒礼是在国家遭受自然灾害时采取的救灾措施;吊礼是对国内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慰问;禬礼是对因侵略或动乱遭受重大损失的盟国的救助;恤礼是对遭受不幸的国家的慰问。凶服是凶礼上所穿的服饰,凶服者是救助慰问受灾国家或地区的人。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春秋左传·僖公三十年》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版是防御工事。负版者直译是背负筑墙用夹板的人,指代为国服役的民众。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评析】

为人处世要学会分场合,人类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群居,-个是感性。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都喜欢和自己兴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如果两个人兴趣相左,那么他们之间必定会产生矛盾,进而分道扬镳。所以,在不同的场合,要学会表现出与该场合相切合的情绪和行为习惯,这样才不会让人反感,才不会遭到排斥。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评析】

以上这几章,讲的都是孔子如何遵从周礼的。在许多举动上,他都能按礼行事,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应该有什么表情、什么动作、什么语言,他都一丝不苟,准确而妥贴。所以,孔子的学生们在谈起这些时,津津乐道,极其佩服。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评析】

这里似乎是在游山观景,其实孔子是有感而发。他感到山谷里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自由落下,这是“得其时”,而自己却不得其时,东奔西走,却没有获得普遍响应。因此,他看到野鸡时,神色动了一下,随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译文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疫的仪式时,孔子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孔子托人向住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时,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这种药的药性不了解,不敢尝用试服。”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到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国君赐给食物,孔子一定会摆正席位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他一定会煮熟了,先给祖先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他一定会养起来。陪侍国君吃饭,当国君进行饭前祭祀的时候,他先取国君面前的饭菜为他尝食。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望他,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

孔子朋友去世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我来负责为他办理后事吧。”

对于朋友的馈赠,即使是车和马,只要不是祭祀用的肉,孔子在接受时,也不会行拜谢礼。

孔子睡觉不像死尸那样直挺着,平时在家闲住不讲究那么多礼仪。

见穿齐衰这种丧服的人,即使关系再亲密,也必定严肃。见戴礼帽的人和盲人,虽然是一般性的会见,也一定礼貌相待。坐着车在路上遇到穿丧服的人,一定身体前倾,用手扶住车前的横木,表示同情。遇见背负着国家图籍的人也一样。

做客时如果有丰盛的饭菜,一定表情严肃,站起来致谢。遇到迅雷和大风,一定表情严肃以示对天的敬畏。

登车时,一定先端端正正地站直,然后拉着车上的绳索上车,在车上,不回头看,不急切说话,不指指画画。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着盘旋了一阵后,又落在了一处。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它们拱拱手,野鸡振几下翅膀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