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矩到了齐国,看到罪人被曝尸街头,便嚎啕痛哭,哭的是君主不懂得“化人”之道,只知立荣辱、聚财货,横征暴敛、争斗无休,使民滋生善恶是非之心,而作乱多伪。《尚书·泰誓》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在庄子看来,春秋战国的混乱之世,倒置之民,多是由于治国之君注重人为,订立虚伪的是非标准,擢乱了世人殷殷纯朴之心所致。
庄子所赞同的治国之道,莫非也同于长梧封人向子牢所说的耕耘之道。你草率地进行耕作,便得到草率的收成,而你精耕细作,便会满载而归,享之不餍。这是很简单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但庄子所说的“深其耕而熟耰之”,绝不是要统治者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地制定条律,管理百姓,而是要精心修缮自己的本性,以顺应天然,化育万民。也许就是老子所谓的“太上,下知有之”的境界罢。最高明的君主,只要百姓知道有他这么个人就行了,而百姓“亲之、誉之”的君主就要差一些,至于百姓“畏之、侮之”的就更等而下之了。
庄子虽然消极避世,放任心怀,但它对于浑浑噩噩的世人还是有一丝的悲悯和些微的期望,相信人内心的本来面目永远是真挚醇厚的,只是在纷乱倒置的社会现实的压抑下,逐渐为名利物欲所役使,真情真性被掩盖,而非完全丧失本性。人们只是不堪重负,不懂超逸而逐渐淡忘了,但在内心深处却时时充满了对自然本真的召唤和渴望,这才是最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