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为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所阐释,但是,格物致知在发达的今天,却有了全新的意义。
“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观察事物去领会其中的道理,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也含有哲理性。书上有很多不具体的抽象的理论,单单靠听着学这种理论是无用的,而单纯去依靠理论行事是可笑的、不切实际的。有的时候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就可以了。事情需要自己亲身去做,才能明白其中的原理和道理。
字典是这样解释格物致知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简单来讲,需要通过实践去获得真知。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展现真诚。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境界、一种状态。
拿爱因斯坦的例子来说,他的伟绩是推翻了经典力学,使物理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的物理学家说过,物理的大楼已基本建成,后人只需添砖加瓦便足矣。而当时的爱因斯坦只是专利局里的一名小职员,但他很喜欢思考,一个偶然间的想法,使他为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去证明、实践,从而也铸就了他传奇的一生。试想,若他只是灵光一现,并未反复推敲,历史的长河中,可能就没有这个名字。
除了修身,《大学》中最具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学》中“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但道理我们都懂,实践起来却很难,无论怎样,我们都要让格物致知精神长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