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2024-11-21 18

一、深刻认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赋予习近平经济思想新的内涵,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生产力水平加快提升的必然要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生产关系,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

这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7万美元,位居中等收入国家前列。同时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生产力和增长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新质生产力由新发展理念引领,代表生产力前进方向。必须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迭代升级,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持续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空间。

这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时代要求。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广泛渗透,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影响大国竞争格局。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美国等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对我打压遏制,力图同我“脱钩断链”。要从大历史、大宏观、大格局的高度,认识抓住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生产力跃升机遇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推动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由“跟随者”向“引领者”的重大转变,有力支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二、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主要任务

构建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涉及经济、社会、思想变革,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思维方式,需要推进创新性、深层次、系统性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加快形成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要重点在以下方面着力。

(一)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途径。经过长期发展,我国传统产业在规模体量、结构体系、技术水平、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我国传统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部分领域“产能冗余”等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机”,使传统产业所蕴含的新质生产力有效释放。一是支持用数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健全支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有效机制,鼓励面向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加快推动数智技术在传统产业的产业化应用示范。二是支持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全方位、全过程发展绿色生产力。三是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截至2023年底,我国现有国家标准4.4万余项,要修订一批技术、安全、能耗、排放等关键核心国家标准,强化制度约束和标准引领,促进技术改造、消费提质和循环畅通。

(二)强化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质态和产业变革具有决定性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转变,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12位。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推动领跑领域持续发展,巩固扩大优势地位。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加大对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强化“从0到1”的原创导向,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前沿引领技术供给。二是推动并跑领域加力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体系化配套优势,系统推进科技创新、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加速规模扩容和技术升级迭代。三是推动跟跑领域加速发展,力求迎头赶上。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全链条突围,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同时,要注重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推动在更多领域实现并跑甚至领跑。

(三)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4年的7.6%上升至2023年的13%以上。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基础薄弱、区域产业同质化布局、产业急需人才缺乏等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一是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坚定不移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重点突破。二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生态化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是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持续扩大市场空间,推动更多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