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公司晨读—读后感中乾立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行政部夏慎
2025-08-15 8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借春兰秋桂的高洁特质,喻指自身刚正不阿的品格;以两种花木不因无人欣赏而失却芬芳的自然属性,象征自己坚守高洁、淡泊自守的人生追求。

托物言志:诗人以春兰秋桂为喻,借兰草“葳蕤”的蓬勃生机与秋桂“皎洁”的清雅特质,象征自身守正不阿的节操与志洁行芳的品格。兰桂逢时绽放、散发芳香本属自然天性,诗人借此隐喻自己坚守本心、不慕虚名的高雅情怀,将情志寄寓于草木意象,含蓄而深远。

用典:化用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的经典对句,结合自身地域背景(广东曲江多桂),将“秋菊”改作“秋桂”,既保留传统比德于物的文人意脉,又注入地域特色,体现“师古而不泥古”的用典匠心。后句“闻风”典出《孟子·尽心篇》,借“圣人之风”的感染力,自然融入“美人慕香”的诗意场景,使典故与诗意浑然一体。

开篇以“春兰”对“秋桂”,形成意象对峙。“兰举其叶,桂举其花”为互文用法,虽分述花叶特征(兰以“葳蕤”状叶之繁茂,桂以“皎洁”状花之明洁),实则兼包两者全株,通过对偶的形式互补与互文的意义叠加,共同勾勒出草木君子的完整形象。

张九龄诗作开篇以工整偶句推出春兰秋桂两种意象。其化用屈原《九歌・礼魂》“春兰秋菊”的经典对句,结合岭南故乡多桂的地域特征,将“秋菊”易为“秋桂”,在继承传统比德范式的同时注入地域特色,体现出师古能化的创作巧思。兰桂对举时采用互文手法,兰以“葳蕤”状写枝叶纷披的蓬勃之态,暗合春日生机;桂用“皎洁”概括花叶相映的明丽之象,凸显秋时清雅。二词既因对偶形成视觉互补,又共同构建起草木君子的典型意象。

诗的前半部分借兰桂逢时盛放的自然图景,隐喻贤才需遇明时的哲理。春风中兰叶葳蕤舒展,秋月下桂影皎洁生姿,两种草木以生机装点春秋,暗合时势与英雄相互成就的辩证关系。此处既蕴含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也曲折传达出诗人对政治清明、重获用世之机的期待,将自然意象与人生感慨熔于一炉。

后四句从草木芳香的客观影响着笔,揭示诗人坚守本心的品格。兰桂散发幽香本属自然天性,而非有意邀宠取媚,“谁知”二字突转笔锋,由草木自芳转向美人闻香爱慕的场景,借用《孟子・尽心篇》“闻风”典故,自然融入诗意而无堆砌痕迹。结句“何求”二字掷地有声,以反问形式强化诗人不慕虚名、坚守高洁的志趣,使诗歌在情感递进中完成对主体精神的升华。

这首诗以兰桂自喻,借其馥郁芳馨象征自身的高德美行,意象运用自然贴切,内蕴沉厚而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