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韩愈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瞳朦。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赏 析
此诗写诗人被贬放还途中游衡山,谒祭南岳,求神问卜,借以解嘲消闷,抒发 对仕途坎坷的牢骚,表现对现实的冷漠心情。
此诗的开头六句写衡山的形势和气象。先总写五岳,再专叙衡山;半山云雾, 绝顶难穷。“我来”八句写登山。先写秋景晦明,再写默祷感应,始得晴空峰出,暗 寓宦途坎坷反复。“森然”以下十句写谒庙,是全诗中心所在。以祭神问天,申诉 悒郁情怀。最后四句写“宿寺”酣睡,表现旷达胸襟。
石鼓歌
韩愈
张生①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②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陵迟③四海沸,宣王④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⑤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嵬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⑦。
镌功勒⑧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⑨。
从臣才艺咸第一 ,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执呵四。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②。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③。
鸾翔凤翥⑧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⑤。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庶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⑧。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⑨,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婢要②。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赏 析
石鼓文系我国最早的石刻,是秦代所为。内容记叙狩猎情状,文为大篆。韩 氏以为周宣王时所为。其物今藏故宫博物院。此诗是韩愈的名篇,以文为诗,以 议论为诗,章法整齐,辞严义密,音韵铿锵,气势浑雄。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①重色思倾国②,御宇③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④,温泉水滑洗凝脂⑤。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⑨,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⑦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⑧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⑨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①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①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②。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⑧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⑤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⑧白发新,椒房阿监⑧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赏 析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的传说,创 造了一个回旋婉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
“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 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大喜之后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 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 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 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 为婉转动人。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 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 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 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余出官二 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歌以赠之,凡 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听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 析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被贬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做司马的白 居易在浔阳江头准备乘船送友人,在客船上畅饮时,被一琵琶女的弹奏深深地打 动了,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长篇叙事诗。诗中对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给予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对琵琶女的身世寄予同情,同时抒发了诗人被贬的悲愤。 全诗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引起诗人自身的身世之感,发出“同是天涯沦落 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全诗自然流畅,情致曲尽,字字从肺腑流出。虽是叙事诗,但它借事抒情,优 美生动,一气呵成,全篇浑然一体。
韩 碑
李商隐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躯躯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 ,汝从事愈宜为辞。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赏 析
全诗意在叙韩愈撰写碑文的始末,竭力推崇韩碑的典雅及其价值。情意深厚, 笔力矫健。
全诗分为五个部分。从开头到“长戈利矛日可麾”,为第一部分,写宪宗削平 藩镇的决心和淮西藩镇长期跋扈猖獗的情景。从“帝得圣相相曰度”到“功无与让 恩不訾”为第二部分,叙写裴度任统帅,率军平蔡的功绩。从“帝曰汝度功第一 ” 到“言讫屡颔天子颐”为第三部分,叙写韩愈受命撰碑的情形。从“公退斋戒坐小 阁”到“今无其器存其辞”为第四部分,叙写撰碑、树碑、推碑的过程,并就推碑抒 发感慨。从“呜呼圣王及圣相”到“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结束,为第五部分,赞 颂宪宗、裴度的功绩和韩碑的不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