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公司晨读—读后感中乾立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造价部贺炼
2025-09-11 33

 

阅读毛泽东同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关于“敌我之间的几种包围”和“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的论述,深感其思想之深邃、分析之精辟,不仅是对抗日战争游击战术的高度总结,更闪耀着普遍的战略智慧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芒。

一、 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与全局观

节选文字最震撼之处在于其宏大的战略视野。文章并未孤立地看待某一战场或某一根据地的得失,而是将整个抗日战争乃至国际反法西斯战线视为一个整体棋盘。作者深刻指出,从全局看,我方虽处敌之战略包围(外线中的内线),但我方能通过积极的战役和战斗,将深入之敌置于我之反包围中(内线中的外线)。更进一步,将各个孤立的根据地联系起来看,我又能对敌人占据的点和线形成更大范围的战略包围。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围、相互渗透的态势分析,跳出了简单的线性思维和被动应对的窠臼,体现了极高的全局观和主动性。它将看似不利的战略防御态势,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转化为在局部创造进攻优势的可能,最终为全局战略反攻积累条件。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任何复杂竞争情境下的领导者都具有永恒的启示意义。

二、 深刻生动的辩证思维方法

文章通篇贯穿着深刻的辩证思维。它精准地捕捉并阐述了包围与被包围这一对矛盾的统一和转化关系。敌我的两种包围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相互作用的。具体而言:

“吃子”与“做眼”的比喻:将战役战斗的歼灭战比作“吃子”,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比作“做眼”,极其生动地说明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与保存发展自身、建立战略支点的辩证关系。没有“吃子”的胜利,难以生存和发展;但没有“做眼”建立根据地,游击战争就失去了依托,难以持久和扩大影响。这深刻揭示了进攻与防御、流动与固定、消灭敌人与壮大自己的对立统一。

防御中的进攻:在论述战略防御时,文章强调的不是消极的固守,而是“打破围攻”、“采取反围攻的形态”。通过“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围点打援”甚至“围魏救赵”等战术,将内线的战略防御转化为外线的战役战斗进攻,充分体现了防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揭示了防御与进攻的辩证转化。

困难与成绩的关联:文中指出“凡属敌人进攻游击战争越厉害之处,就证明那里的游击战争越有成绩”,这种看待压力的视角充满了辩证法,将敌人的疯狂进攻视为自身斗争成效的反面证明,有助于在逆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心。

三、 灵活机动的战术原则与人民战争思想

在具体战术层面,文章提出了极其灵活机动的原则,如“以次要兵力钳制敌之数路,而以主要兵力对付敌之一路”,强调袭击战、埋伏战,重视断敌粮草、交通等后勤生命线。这些战术都是基于敌强我弱的基本判断,充分发挥我之优势(地形熟悉、群众支持、机动灵活),攻击敌之劣势(兵力分散、补给困难、指挥呆板)。更重要的是,文章深刻指出胜利建立在“深入的民众工作”和“灵活的作战方法”之上,将人民群众的支援(如地方戒严、坚壁清野)视为打破围攻、坚持根据地的重要保障,充分体现了人民战争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