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2025-10-10 18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北。在归隐的途中,诗人面对一片秋景,写诗抒怀,显示出诗人归隐的闲适,也表现了他归隐的决心。虽然秋色也使他感到了凄清,但很快他就调适过来,趋于淡泊恬静。全诗没有任何修饰,随意写来,情真意切,平淡自然,不着痕迹。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赏析

首联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颔联是近景,写烟云变化,移步换形,极富含韵。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尾联的“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赏析

王维早年也曾有过政治抱负,对现实也曾充满希望。然而,张九龄罢相被贬,朝政大权落到李林甫手中后,很多忠正之士被打击、遭排斥,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虽然在这期间,王维没有遭排斥,反而得到了升迁,但他内心仍很矛盾,“自顾无良策”,只好跳出是非圈子,归隐山林。这是一首酬和的诗,诗人在诗中自述志趣,表明心迹,说明自己决意归隐。

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的心情。由于到了晚年,诗人只好“惟好静”了。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末联是即景语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从诗面上看,诗人乐观通达,生活得悠然自得,但细细品味,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消极无奈的情绪,耐人寻味。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②。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赏析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份。最后诗人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槃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被制服,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

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③,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赏析

这是一首投赠诗,是诗人在送友人李使君赴梓州上任时所作。诗人在诗中劝勉友人,恪尽职守,有所作为。诗人没有写近处之景,抒发离情,而是遥想友人所要赴任的蜀地的景色从而勉励友人。此诗即景生情,抒发惜别心绪,也兼写蜀中的风景土俗。开头四句写梓州山林奇胜;五、六两句写“汉女巴人”之风俗;七、八两句以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比拟李使君,寓意不能因为此地僻陋、人民难治而改变文翁教化之策。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赏析

本诗大约是开元末期王维为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至襄阳时偕同襄阳地方官在游览汉江时所写。首写汉江流域的壮阔总貌,继写汉江水势的浩荡景象,末写自己为汉江风光而流连忘返的殷殷情意,从而使这幅雄伟奔放而又浓于韵致的水墨画,又如锦绣般编织得十分精细匀称。它不愧为模山范水、融画入诗、化诗为画、诗画传情、意境感人的典范精品。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⑤。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开头两句叙述作者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颔联透露出诗人的闲情逸致。颈联,即言“胜事自知”,表现诗人的心情悠闲到极点。尾联突出了“偶然”二字,“偶然”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他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舒卷,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赏析

这是一首干谒诗,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当时张九龄正居相位,诗人漫游洞庭,面对烟波浩渺的湖水,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年近半百,还没有进入仕途,于是写了这首五言律诗给张九龄,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但是碍于面子,为了保持一点儿身份,才写得如此委婉含蓄,极力掩饰那干谒的痕迹。

全诗境界雄浑壮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可谓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抒不平之意尽在其中。此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博大、壮观,构成了一幅奇景;后四句是求仕,但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作者急于求荐,但不是低三下四地乞求,而是借写景将这一意思蕴涵其中。而且,前四句写得绝好,掩饰了后四句陈述原有的枯燥,既委婉地道出了诗人的用心,又显示出他的不卑不亢,艺术上自有特色。有人评论这首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确实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赏析

本诗的前半部分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部分描写景物,富有形象,充满激情。

首联直接说理,言语简单,道理深刻,包含着诗人几多沧桑的感觉。颔联写登山之事,诗人的万般感慨油然而生。颈联描写诗人登山所见,抓住极为典型的物象即水和鱼,以精练的语言描绘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缕淡淡的伤感情怀。尾联写的是他登山后的感受。

宴梅道士山房

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搴 帷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赏析

诗人以隐士身份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丹灶”“仙桃”“驻颜”“流霞”等术语和运用“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从而展示了道士生活的特色,富于游仙韵味,流露出向道之意,最后以反语的形式指出容颜不可驻的结论。

全诗巧妙运用了与道士有关的术语及典故,幽默明快,自然天成。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赏析

本诗是在作者极其压抑不得志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通过字面上的一系列自责自怪,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的才能不为世人所用的悲愤之情。

全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韵味无穷。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②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⑤。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

此诗的首联如记事一般,用语极其平淡自然。颔联不但写出了层次分明的近景和远景,而且这围绕着村落的绿树与斜倚在绿树之外的青山,正是相映成趣地表现为一种谐和而单纯的美。颈联的“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从尾联来看,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的两句诗让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跃然纸上。

秦中寄远上人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②悲。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作者在长安于落第之后写的。他将诗寄给名叫“远”的僧人,描述客居逢秋的苦情,诉说欲隐无处、欲仕非愿、进退两难之苦。此诗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此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开头写作者自己之所欲,但苦于“无资”,想从仕又非所愿,于是记怀“我师”。壮志不能实现,自然就衰颓,于是作者对凉风、闻蝉声,就“益悲”了。这种不加润色的白描手法,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苦,读来让人觉得明朗直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