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01-24 74

(七)坚持惠民生守底线,人民福祉持续增进。扎实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共同缔造,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支出占比78.8%。就业创业工作不断加强。城镇新增就业29.26万人,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30.6万人,帮扶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0.5万人,建成户外工作者驿站1094个。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十九连增”,城乡低保综合提标4.1%。新建养老服务设施172处,新开业老年人助餐点50个。建成棚户区改造住房3.2万套,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5.86万套(间),完成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871户。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新增托育机构210家、托位1.1万个,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89所,新增学位6.54万个,入选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同济医院军山院区等6家三甲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协和医院质子医学中心全面竣工,全市各区实现三级医院全覆盖,蝉联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开工建设武汉戏曲艺术中心,新建城市书房22个,全年观影人次超过2990万,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入选世界最佳遗产项目。新改扩建体育公园10个,武汉马拉松、渡江节等品牌赛事影响力日益扩大,武汉运动员创亚运会参赛历史最好成绩。安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化解,安全生产事故、刑事警情起数总体下降,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一年来,我们始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严格依法行政,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及各方面监督,办理市人大议案2件、代表建议370件,办理市政协建议案3件、提案559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4件,制定、修改和废止政府规章9件。

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扎实开展,国家安全、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对口援藏援疆和结对帮扶等工作深入推进,消防救援、信访、档案、保密、参事、文史、审计、统计、仲裁、气象、地方志、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岁月镌刻光荣梦想,奋斗谱写壮美华章。回望世纪疫情发生以来的四年,我们一路栉风沐雨、一路顶压前行,战胜了接踵而至的疫情、汛情、旱情和经济下行等多重挑战,经受了“一难、两难、多难”的严峻考验,英雄的城市浴火重生,英雄的人民昂扬奋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一定能”的殷殷嘱托,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实现了疫后重振、强势复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我们深刻把握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坚持推进“两个优势转化”,聚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我们坚决扛起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的重要责任,坚持强担当、勇争先、善作为,以一域精彩为全局添彩;得益于在市委团结带领下,市人大、市政协鼎力支持,社会各界倾力协作,全市人民一起拼、一起干,共同书写了新时代新征程英雄城市的奋进篇章。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中央和省驻汉单位,向驻汉部队、武警官兵,向参与城市建设的劳动者,向关心支持武汉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武汉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持续恢复基础还不稳固,投资、外贸增长乏力,汽车、钢铁等行业仍然承压,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动能转换有待提速。城市更新还要加快,精细化管理还要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还要深化。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压力较大,民生事业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能力作风还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推进解决。

二、2024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努力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设定上述目标,贯彻了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重要要求,体现了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精力集中到高质量发展上来。我们将始终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稳”的着力点,找准“进”的发力点,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和条件,全力争取更好结果。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奋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

着力增强高水平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光谷科学岛建设,推进神农设施、武汉光源等8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和预研预制,优化重组和新建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8家湖北实验室多出成果。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湾区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实施29个省“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和23个市科技重大专项,突破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计算平台等10项关键核心技术。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着力培育高能级创新主体。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10万平方米以上,打造创新创业特色街区、特色小镇10个以上,新增市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40家。搭建“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新增中试平台30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400亿元,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水平。实施初创科技企业育苗、小微高新技术企业跃升、骨干高新技术企业瞪羚、领军企业引领计划,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5万家。布局建设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和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建好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着力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推动科教融合发展。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建成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推进市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筹建武汉网络安全大学,实施职业教育“双优计划”,打造光谷、车谷两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人才汇聚高地。争创国家高水平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认定支持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培支专项人才等1000人以上。培养造就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新建特色技能大师工作室20家,培育高技能人才8000人以上。优化创新促进机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支持29家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增强产业基金市场化运营能力,提升“汉融通”平台综合金融服务功能,力争科技贷款增长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我们要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打好科创中心建设“主动仗”,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