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01-25 111

(二)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构筑制造强市新优势。坚持新老并举,抓好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大力提升传统产业。以链主项目推动钢铁、石化、纺织服装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加快建设宝武高端取向硅钢等项目,建成投产中韩石化28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等项目,滚动实施600个以上工业技改项目,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5家,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新开工奕斯伟硅材料基地、中信科移动等23个50亿元以上,大全电磁能、华工正源超高速光模块等30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新投产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楚兴电子一期等7个50亿元以上,光迅高端光电子、博雷顿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等15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全力推进烽火智慧光网、迈瑞医疗武汉基地、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二期等1600个在建工业项目。推动东风岚图、吉利路特斯、上汽通用奥特能等加速释放产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促进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领域发展壮大,不断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工众宇燃料电池、普宙科技、武汉卫星产业园二期等30个重点项目,力争氢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0%以上,努力打造氢能城市和中国星谷,积极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未来显示、新型储能等领域,“一业一策”制定推进措施。不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深入落实“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做强16条重点产业链。整理工业净地20平方公里、提升工业园区30平方公里,新增工业楼宇100万平方米以上。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00家,打造武汉精品35个、湖北精品20个,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

做强服务业新支撑。扎实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提档升级,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升级和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提升,打造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大力引进总部型金融企业,新增上市企业10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30家以上。加快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组建工业软件创新联合体2个以上,新增软件产业载体100万平方米。加快建设国家会展中心城市,完善国博中心等场馆配套功能设施,积极引育高端酒店品牌,举办会展等活动1000场以上。加快建设世界“设计之都”,打造设计产业示范街区、示范园区、创意社区10个以上。加快发展养老、育幼、家政、健康、休闲等品质提升类业态,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25个。

开拓数字经济新赛道。以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推进应用体系化标准化,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创建数字经济一线城市。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扩容工程。启动“万兆城市”建设,加快“E级算力”部署,推动高性能算力规模超2000P,夯实算力、算法、模型、数据等技术底座。实施数字核心产业提升工程。聚焦人工智能发展,高标准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新建10家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力争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工程。建成“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5G工厂30家,新增数字化产线100条、标杆智能工厂10家,完成500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应用场景拓展工程。聚焦元宇宙、大模型、区块链、北斗技术等新兴领域遴选10个揭榜项目,发布数字经济应用场景200个以上。争取国家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打造“双智”协同发展示范先锋城市。

武汉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镇。我们要知重负重,勇当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以“闯关”的精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以产业强市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三)奋力推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坚持稳预期、扩内需,不断厚植发展的内生动力。

千方百计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上下功夫,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壮大新型消费。适应数智生活需要,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培育电商示范基地,推进汉正街、红T时尚创意等直播电商集聚区更好发展。扩大品牌消费,实施老字号振兴计划,支持开发国货“潮品”,评选推广武汉十大伴手礼、十大名菜、十大名点和十大特色美食街区,引进首店200家以上。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银发经济、亲子经济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举办演出活动1.5万场次,支持发展演艺经济,打造“演艺之都”。稳定扩大传统消费。加大促消费政策支持力度,组织“相约春天赏樱花”等活动2000场以上,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找准拉动消费和促进投资的结合点,挖掘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潜在需求,形成持续扩大消费的新支撑。优化提升消费环境。深入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打造100个省级放心消费创建示范单位。加快建设武汉华联高端购物中心等6个消费新地标,大力培育江汉、江岸、武昌等3个区级消费中心和特色消费中心,提档升级汉正街、楚河汉街、远洋里商业街3个特色街区,集中打造吉庆民俗街、户部巷等13个夜间消费集聚区,推进500处早夜市规范外摆经营,让繁花似锦的都市,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现代生活的韵味。

全力以赴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实施“项目投资比拼年”行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突出抓好产业招商。优化招商引资考核机制,签约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5个、百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0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开工数量增长10%以上。突出抓好项目建设。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部署和重大生产力布局,推进“十百千”工程,储备实施87个百亿元级、964个十亿元级、1965个亿元级项目,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20个以上,续建亿元以上项目1900个。突出抓好项目服务保障。深化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试点,建立完善项目综合管理平台,加强“五率”考核,大力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积极争取增发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支持。

多措并举构建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推动安居链、九州医药等5个供应链平台高效运行,支持湖北国控、湖北楚象、长江国贸等供应链企业发展壮大,组建光电子、高端装备、供销、农业等领域供应链企业,引育一批快递、仓储、货代、物流、供应链金融等龙头企业,对接融入全省数字化“天网”、物流“地网”、供应链“金网”、贸易服务“商网”,有效衔接供需,融通消费投资,更好畅通经济循环。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供给,带动的是未来的消费。我们要筑牢有效投资“压舱石”,激活潜在消费“新蓝海”,塑造大武汉大市场新的辉煌!

(四)奋力推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筑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控制成本为核心,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聚焦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关切,实施20项“微改革”“微应用”,推进120类高频电子证照“免提交”,新增30项涉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办理事项。在10个重点领域探索营商环境集成创新改革,启动武昌、汉阳等6个区域营商环境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入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扎实推进中小企业培育“七万工程”,着力破除政府采购、招标投标、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隐性壁垒,支持拓宽民营企业创新产品的应用场景,组织开展民间投资项目推介活动100场以上,新增普惠小微贷款700亿元,着力增强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深入推行“轻微免罚、首违不罚”柔性执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畅通政企交流渠道,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扎实推进“五经普”,精准落实惠企政策,力争“四上”单位达1.85万家、经营主体超225万户。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浓厚氛围,让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迸发、茁壮成长。

系统提升枢纽链接功能。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抓手,实施枢纽通道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沿江高铁合武段、汉宜段,积极推进武汉枢纽直通线、武汉新城站建设,基本建成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天河机场航空物流园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完善阳逻港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争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规划建设5个枢纽经济示范区,培育10个进口商品集散中心,谋划建设一批物流分拨中心,争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落实自贸区提升战略,加快实施湖北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武汉项目,布局建设联动创新发展区,打造武汉自贸片区升级版。着力建设中法生态示范城、中德国际产业园等外资集聚区,推动三大综保区差异化创新发展,搭建对欧交流平台,加强海外招商引资。开展“千企百展出海拓市场”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境外专业展会150场,建设10个跨境电商产业园,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300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汉口北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争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数字贸易示范区。加快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友城常青”和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有效开展城市形象传播行动,积极扩大武汉国际“朋友圈”。

我们要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聚资源,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把支点建强、把枢纽做实,加速迈向新时代“九州通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