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司晨读—读后感中乾立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造价部徐思锐
2025-07-18 54

 

初读《论语·乡党篇》,常觉其琐碎——不过是孔子在乡中如何言语、在朝如何行礼、饮食起居有何讲究。但细品之下,却读出了古人对“礼”的敬畏,更看到了一种将修养融入日常的生活哲学。

篇中对孔子的言行举止描写极细:“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在乡亲面前温和恭顺,仿佛不善言辞;在朝堂之上却言辞明达,只是依旧谨慎。这并非世故,而是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尊重。他懂得在乡邻间放下身段,在公事上坚守原则,恰如古人说的“入乡随俗,入朝守礼”,分寸之间,是对他人的体谅,也是对自身角色的清醒认知。

饮食细节更见其心性:“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常被误解为追求奢华,实则紧随其后的“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分明是对生活秩序的恪守。不食变质之物,是对健康的珍视;不食不合时宜之物,是对自然节律的敬畏。这种“不苟且”,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态度?如今我们常说“好好吃饭”,想来也该学学这份对日常小事的郑重——不敷衍一餐一饭,便是不敷衍自己的人生。

最触动我的,是孔子对待礼仪的虔诚。“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国君有召,不等车马备好便先行步出;与人同坐,见人有丧事便神色凝重,见人有喜庆便和悦开怀。他的“礼”从不是刻板的形式,而是发自内心的共情。见老者便以礼相待,见幼者便温和体恤,这份“随境而变”的体贴,让礼仪有了温度。这让我想起身边的长辈,他们未必懂太多大道理,却总在宴席上为晚辈夹菜,在离别时站在路口目送,那些自然流露的善意,不正是“乡党篇”里的智慧吗?

合上书页,忽然明白,《乡党篇》里的孔子,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在烟火气中修行的普通人。他用一言一行告诉我们:修养不必惊天动地,不过是在乡邻间存一份谦和,在饮食中守一份节制,在待人接物时怀一份真诚。所谓“大道至简”,或许就是将“礼”融入日常,让尊重与善意,成为刻在骨子里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