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一)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赏析
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的十二首《感遇》诗之一,风格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他人知的情感。此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其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是起。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是承。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是转。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是合。全诗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
感遇(其二)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赏析
本诗以橘喻人,托物言志,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有耐寒的本性,以此比喻诗人自己也有贤人一样的高尚品质,但不被人识,只能抑郁不平。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被介绍给嘉宾的遭遇,也映衬了诗人遭到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此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此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象,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诗人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须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邀月对影,千古绝句,乍一看诗人似乎真能自得其乐;细思量,此情景却极度凄凉。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表达了思妇对自己夫君殷切的思念,展现了他们之间忠贞的爱情。
此诗的前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同时也想象着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思路而来,继续写燕草芳碧,上句写夫君思归,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此诗的最后两句捕捉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刹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此诗的末尾反诘春风,愈见思苦情深。全诗以景寄情,婉曲动人。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夜到唐代有名的士人隐居地——长安之南的终南山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与他一起欣赏自然风景,畅饮美酒,放声高歌的情景。此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诗人在这里忘却了人间的名利,心境淡泊,享受到了真正的宁静。全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色彩鲜明,神采飞扬,颇有清俊之味。
佳 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②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赏析
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吟咏美人的名篇。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遇的不幸,并在逆境描写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
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四,世事两茫茫。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抒写其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则转为叙事。历经二十年岁月的流逝,此番重见,诗人眼前出现了好友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诗人对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怡然”以下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为其所置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主称”以下四句,叙述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饮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感子故意长”,概括地点出了今昔感受。
梦李白·二首
杜甫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侗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赏析
这两首记梦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此诗以梦前、梦中和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一首写诗人初次梦到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
此诗的语言温柔敦厚,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叫人心碎!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全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送 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①,问君何所之②。君言不得意,归卧③南山陲④。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回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此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三、四句“不得意”三字,不仅交代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一把钥匙。五、六句是写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自己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赏析
这是一首劝慰友人落第的诗。
落第还乡之人,心情自然懊丧。作为挚友,多方给予慰藉,使其觉得知音友人是极为重要的。全诗着意在这个主旨上加以烘染,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有感慨,有勉励。写景清新,抒情柔蜜,感慨由衷,勉励挚诚,吟来令人振奋。
青 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赏析
本诗写了一条无名的溪水,描写了溪水及周围的景色,有动有静,有声有色。《青溪》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特色。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安逸自然的农家生活图景,由景抒情,抒发作者对农人生活的羡慕及归隐田园的渴望。
第一句点出这幅图景的时间与地点。“斜光”,生动传
神地表现了傍晚夕阳的特点。“墟落”,就是村落,西下的夕阳给村中万物染上一层淡淡的金黄。只此一句,无形中烘托出乡间生活安宁祥和的气氛。放牧归来的牧童或跟在羊群后,或骑在牛背上,驱赶羊群回家去。在领头羊的带领下,这支队伍有条不紊地行进,只有吃饱的小羊“咩咩”叫着在其中蹿来蹿去,打乱了队形,或是停下来闻闻路边的一丛野草就又紧跑几步跟在队伍后面。这欢快的场景被诗人看在眼里,他目送着这支队伍,直至它们缓缓没入深巷。接下来两句,写老爷爷开始牵挂放牧未归的孙儿,于是拄着拐杖伫立在柴门旁夕阳中,面朝着孙儿归来的方向。在柴门外倚杖而立的老人形象,本身就给人一种安逸淡然之感。“野老”两句,道尽农户人家浓郁的亲情,这种朴素的乡村生活,让在宦海沉浮中身心疲惫的诗人羡慕不已。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渭河流域初夏乡村的黄昏景色,清新自然。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西施而别有寓意的诗。此诗的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长久贫贱。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历来咏西施的诗篇不胜枚举,而王维这首诗可谓独出心裁,别有新意。此诗借写西施而写世态炎凉,语虽浅显,却寓意深刻。
结尾两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想改变并没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颦?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此言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