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持 久 战
( 一 ) 伟 大 抗 日 战 争 的 一 周 年 纪 念 , 七 月 七 日 , 快 要 到 了 。全 民 族 的 力 量 团 结 起 来 , 坚 持 抗 战 , 坚 持 统 一 战 线 , 同 敌 人作 英 勇 的 战 争 , 快 一 年 了 。 这 个 战 争 , 在 东 方 历 史 上 是 空 前的 , 在 世 界 历 史 上 也 将 是 伟 大 的 , 全 世 界 人 民 都 关 心 这 个 战争 。 身 受 战 争 灾 难 、 为 着 自 己 民 族 的 生 存 而 奋 斗 的 每 一 个 中国 人 , 无 日 不 在 渴 望 战 争 的 胜 利 。 然 而 战 争 的 过 程 究 竟 会 要怎 么 样 ? 能 胜 利 还 是 不 能 胜 利 ? 能 速 胜 还 是 不 能 速 胜 ? 很 多人 都 说 持 久 战 , 但 是 为 什 么 是 持 久 战 ? 怎 样 进 行 持 久 战 ? 很多 人 都 说 最 后 胜 利 , 但 是 为 什 么 会 有 最 后 胜 利 ? 怎 样 争 取 最后 胜 利 ? 这 些 问 题 , 不 是 每 个 人 都 解 决 了 的 , 甚 至 是 大 多 数 人至 今 没 有 解 决 的 。 于 是 失 败 主 义 的 亡 国 论 者 跑 出 来 向 人 们 说 :中 国 会 亡 , 最 后 胜 利 不 是 中 国 的 。 某 些 性 急 的 朋 友 们 也 跑 出 来向 人 们 说 : 中 国 很 快 就 能 战 胜 , 无 需 乎 费 大 气 力 。 这 些 议 论 究竟 对 不 对 呢 ? 我 们 一 向 都 说 : 这 些 议 论 是 不 对 的 。 可 是 我 们说的,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一半因为我们的宣传解释工作还不够,一半也因为客观事变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使人们无从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因而无从决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针和做法。现在好了,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尽够击破毫无根据的亡国论,也尽够说服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了。在这种情形下,很多人要求做个总结性的解释。尤其是对持久战,有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反对意见,也有空洞无物的了解。“卢沟桥事变〔1〕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为了使每个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中能够尽其更好和更大的努力,也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因此,我的讲演就来研究持久战。和持久战这个题目有关的问题,我都准备说到;但是不能一切都说到,因为一切的东西,不是在一个讲演中完全说得了的。
(二)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
(三)抗战以前,存在着许多亡国论的议论。例如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 “如果抗战,必会作阿比西尼亚〔 2〕。”抗战以后,公开的亡国论没有了,但暗地是有的,而且很多。例如妥协的空气时起时伏,主张妥协者的根据就是“再战必亡” 〔3〕。有个学生从湖南写信来说:“在乡下一切都感到困难。单独一个人作宣传工作,只好随时随地找人谈话。对象都不是无知无识的愚民,他们多少也懂得一点,他们对我的谈话很有兴趣。可是碰了我那几位亲戚,他们总说:‘中国打不胜,会亡。’讨厌极了。好在他们还不去宣传,不然真糟。农民对他们的信仰当然要大些啊!”这类中国必亡论者,是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这类人中国各地都有,因此,抗日阵线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妥协问题,恐怕终战争之局也不会消灭的。当此徐州失守武汉紧张的时候,给这种亡国论痛驳一驳,我想不是无益的。
(四)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例如在抗战初起时,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他们不赞成八路军这样的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认为这是“机械的”观点〔4〕。上海战争时,有些人说:“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解决。”把抗战的前途主要地寄托在外国援助上面〔5〕。台儿庄胜利〔6〕之后,有些人主张徐州战役〔7〕应是“准决战”,说过去的持久战方针应该改变。说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8〕。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于是敌人是否进攻武汉,成为疑问了。许多人以为: ; “断不会”。这样 “不一定”许多人以为:的疑问可以牵涉到一切重大的问题。例如说:抗日力量是否够了呢?回答可以是肯定的,因为现在的力量已使敌人不能再进攻,还要增加力量干什么呢?例如说: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是否依然正确呢?回答可以是否定的,因为统一战线的现时状态已够打退敌人,还要什么巩固和扩大呢?例如说:国际外交和国际宣传工作是否还应该加紧呢?回答也可以是否定的。例如说:改革军队制度,改革政治制度,发展民众运动,厉行国防教育,镇压汉奸托派〔9〕,发展军事工业,改良人民生活,是否应该认真去做呢?例如说:保卫武汉、保卫广州、保卫西北和猛烈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口号,是否依然正确呢?回答都可以是否定的。甚至某些人在战争形势稍为好转的时候,就准备在国共两党之间加紧磨擦一下,把对外的眼光转到对内。这种情况,差不多每一个较大的胜仗之后,或敌人进攻暂时停顿之时,都要发生。所有上述一切,我们叫它做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这些话,讲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是毫无根据、似是而非的空谈。扫除这些空谈,对于进行胜利的抗日战争,应该是有好处的。
(五)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 是 中 国 的 。 中 国 能 够 速 胜 吗 ? 答 复 : 不 能 速 胜 , 抗 日 战 争是 持 久 战 。
( 六 ) 这 些 问 题 的 主 要 论 点 , 还 在 两 年 之 前 我 们 就 一 般 地指 出 了 。 还 在 一 九 三 六 年 七 月 十 六 日 , 即 在 西 安 事 变 前 五 个月 , 卢 沟 桥 事 变 前 十 二 个 月 , 我 同 美 国 记 者 斯 诺 先 生 的 谈 话中 , 就 已 经 一 般 地 估 计 了 中 日 战 争 的 形 势 , 并 提 出 了 争 取 胜利 的 各 种 方 针 。 为 备 忘 计 , 不 妨 抄 录 几 段 如 下 :问 : 在 什 么 条 件 下 , 中 国 能 战 胜 并 消 灭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的 实 力 呢 ?答 : 要 有 三 个 条 件 : 第 一 是 中 国 抗 日 统 一 战 线 的 完 成 ; 第 二 是 国际 抗 日 统 一 战 线 的 完 成 ; 第 三 是 日 本 国 内 人 民 和 日 本 殖 民 地人 民 的 革 命 运 动 的 兴 起 。 就 中 国 人 民 的 立 场 来 说 , 三 个 条 件中 , 中 国 人 民 的 大 联 合 是 主 要 的 。问 : 你 想 , 这 个 战 争 要 延 长 多 久 呢 ?答 : 要 看 中 国 抗 日 统 一 战 线 的 实 力 和 中 日 两 国 其 他 许 多 决 定 的因 素 如 何 而 定 。 即 是 说 , 除 了 主 要 地 看 中 国 自 己 的 力 量 之外 , 国 际 间 所 给 中 国 的 援 助 和 日 本 国 内 革 命 的 援 助 也 很 有关 系 。 如 果 中 国 抗 日 统 一 战 线 有 力 地 发 展 起 来 , 横 的 方 面 和纵 的 方 面 都 有 效 地 组 织 起 来 , 如 果 认 清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威 胁他 们 自 己 利 益 的 各 国 政 府 和 各 国 人 民 能 给 中 国 以 必 要 的 援助 , 如 果 日 本 的 革 命 起 来 得 快 , 则 这 次 战 争 将 迅 速 结 束 , 中国 将 迅 速 胜 利 。 如 果 这 些 条 件 不 能 很 快 实 现 , 战 争 就 要 延长 。 但 结 果 还 是 一 样 , 日 本 必 败 , 中 国 必 胜 。 只 是 牺 牲 会 大 ,要 经 过 一 个 很 痛 苦 的 时 期 。问 : 从 政 治 上 和 军 事 上 来 看 , 你 以 为 这 个 战 争 的 前 途 会 要 如 何 发展 ?答 : 日 本 的 大 陆 政 策 已 经 确 定 了 , 那 些 以 为 同 日 本 妥 协 , 再 牺 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我们确切地知道,就是扬子江下游和南方各港口,都已经包括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陆政策之内。并且日本还想占领菲律宾、暹罗、越南、马来半岛和荷属东印度,把外国和中国切开,独占西南太平洋。这又是日本的海洋政策。在这样的时期,中国无疑地要处于极端困难的地位。可是大多数中国人相信,这种困难是能够克服的;只有各大商埠的富人是失败论者,因为他们害怕损失财产。有许多人想,一旦中国海岸被日本封锁,中国就不能继续作战。这是废话。为反驳他们,我们不妨举出红军的战争史。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所占的优势,比内战时红军的地位强得多。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日本能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的区域,我们离战败还很远呢。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力量同日本作战,而日本在整个战争中须得时时在其后方作防御战。中国经济的不统一、不平衡,对于抗日战争反为有利。例如将上海和中国其他地方割断,对于中国的损害,绝没有将纽约和美国其他地方割断对于美国的损害那样严重。日本就是把中国沿海封锁,中国的西北、西南和西部,它是无法封锁的。所以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这是我们早就提出了的。问:假如战争拖得很长,日本没有完全战败,共产党能否同意讲和,并承认日本统治东北?答:不能。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样,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问:照你的意见,这次解放战争,主要的战略方针是什么?答: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须知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仅仅是表示了全国农民所能动员抗战的潜伏力量的一小部分。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伏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使之疲于奔命。必须记住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的,这就是说,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日军要被迫运来他们所需的军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们要用重兵去保护交通线,时时谨防袭击;另外,还要有一大部力量驻扎满洲和日本内地。在战争的过程中,中国能俘虏许多的日本兵,夺取许多的武器弹药来武装自己;同时,争取外国的援助,使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来。因此,中国能够在战争的后期从事阵地战,对于日本的占领地进行阵地的攻击。这样,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斯诺:《西北印象记》)抗战十个月的经验,证明上述论点的正确,以后也还将继续证明它。
(七)还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一个多月,即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就在它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清楚地指出:卢沟桥的挑战和平津的占领,不过是日寇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日寇已经开始了全国的战时动员。他们的所谓“不求扩大”的宣传,不过是掩护其进攻的烟幕弹。七月七日卢沟桥的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抗战的准备阶段已经过去了。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所以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但我们相信,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同样证明了上述论点的正确,以后也还将继续证明它。
(八)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但是人们的错误观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本的错误,带一贯性,这是难于纠正的;另一类是偶然的错误,带暂时性,这是易于纠正的。但既同为错误,就都有纠正的必要。因此,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